面對這些複雜的大議題,我們如何回應小腦袋瓜的疑惑?
盯著螢幕時間多了,接受訊息量大了,人們的恐懼、慌亂、偏見在某個小角落無形中冒了出來。
除了生命安全之外,我們更擔心孩子的心靈成長,小腦袋理解了什麼、在想些什麼?小腦袋瓜們會不會受到負面影響而「走偏了」?疫情過後,又該如何和這個世界「繼續相處」?
COVID-19 疫情和 George floyd 黑人街殺事件,遊行和暴動也持續了兩週,美國人WFH居家防疫,台灣人也遙望災情,大家都在不斷見證歷史。盯著螢幕時間多了,接受訊息量大了,人們的恐懼、慌亂、偏見在某個小角落無形中冒了出來。
除了生命安全之外,我們更擔心孩子的心靈成長,小腦袋理解了什麼、在想些什麼?小腦袋瓜們會不會受到負面影響而「走偏了」?疫情過後,又該如何和這個世界「繼續相處」?
為了幫助家長們勇敢的去「聊」,不讓這麼好的機會教育、親子溝通成長機會溜走,多年經驗的早期幼兒教育教專家 JULIE OLSEN EDWARDS 和 LOUISE DERMAN-SPARKS 最近從他們合著的書籍中摘錄了這篇文章:「重要的對話:與孩子們談論大世界問題 」Conversations That Matter: Talking With Children About Big World Issues,提到以下重點:
- 孩子們得仰賴信任的大人們來「翻譯」外來的、令人困惑的訊息,以及告訴他們什麼是安全的,誰是安全的?
- 孩子表示疑惑、偏見、和害怕時,與其傳達「一切都沒事,沒什麼需要擔心的!」,不妨以直接、根據事實、用孩子能理解的詞彙正面回應,讓他們了解原因,以及適當的補充背景知識,更能緩解焦慮以及幫助他們理解事情。
- The Hurtful Power of Silence:沈默不回應跟亂回應一樣糟糕!沈默減少了溝通和詞彙運用,也減少了孩子在對世界有限了解的情形下的探索機會。當我們模糊迴避孩子的疑問時,可能造成他們的焦慮和不安。與其讓孩子透過其他未知的管道,例如其他小孩子、或各種媒體(電視廣告影片),來試圖理解,反而可能接受到刻板印象或不正確的訊息來源。
- 可以讓孩子了解目前外面的世界並不安全、並不ok,但很多人在努力讓一切變的安全。孩子們也需要這些訊息,來幫助他們未來在這個寬廣的世界生存,這些資訊將能幫助他們對抗偏見和仇恨的訊息。
- 當你第一時間想不到好的方式說明時,坦白說你也不確定怎麼說比較好,可以問問誰之後再繼續討論。然後主動進行下一次討論。
- 傳遞每個人都是一樣的、也都是不同的外表、也有不同想法,但大家應該受到平等的對待。
- 給予安全感的前提下,嘗試去了解他們知道了什麼?他們在擔心什麼?問問他們怎麼意見又是如何?知道後,可以適時補充事實訊息給他們幫助他們矯正偏見和未知的焦慮?
- 問問他們覺得自己可以做什麼來幫助改善問題?陪著他們一起完成適合的、能做到的小目標。
我覺得家長勇敢,孩子也會跟著勇敢。透過這些溝通的機會,一起成長和進步是很好的過程。
最後,不禁想,我們在美國的華人,不黑也不白,我們該如何跟孩子溝通呢?期待你我一起思考。
相關書籍:
Anti-Bias Education for Young Children and Ourselves, 2nd edition.
Facebook Comments